白大卫 | 在心的层面,我们大部分人都还在幼儿园阶段
采写 | 张涵予
嘉宾 | 白大卫
记不清是因为什么事,让我又开始想起“内在小孩”这个词。虽然我不喜欢有人动不动就把不顺利不开心归结到所谓原生家庭和童年创伤,好像一切都是童年惹的祸,但也不得不承认一个人早年的经历和记忆,对成长有诸多影响。摇滚巨星MJ一直说,每个人都是童年的产物。那么,内在小孩,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它在分析和治疗什么,带着这些好奇,我赶紧和生命泉的昱元姐联系。
一直听昱元姐推荐白大卫老师“内在小孩”工作坊,懒惰的我从没去参加过。她写过一篇文章,谈及白大卫老师对她人生的影响,印象很深。翻开她送我的白大卫老师的著作《你不是孤单一人》来读,这一读,就把我吸引进去了。
扉页上写着,
每个大人心里都住着过去的那个孩子,
而每个孩子心里,都有个未来的大人在静静等候。
这句话好美。想起有一天我走在街上,映入眼睛里的是路人一张张表情麻木神色仓惶的脸,一霎间我有些恍惚。虽然身形样貌脸部轮廓都是成人的模样,可是我看到的神情与眼神,让我惊觉或许大家只是身体长大了的一群无知孩童,吵吵闹闹熙熙攘攘。那一刻,想笑又有些酸涩。到底这一生,匆忙几十年,我们的心智成熟了多少?记起杰德·麦肯纳在他的书里不断重复着:开悟不是必须的,先成为一个成熟的人。采访白大卫老师的时候,他也一再提到了成熟、整合。
几乎人人都带着隐形的伤口行走于斯。内心的恐惧、愤怒、哀伤、焦虑甚至绝望,幽灵般如影随形。长大后,绝大部分时间我们并不特别关心自己的情绪,多激烈的情绪也被视为琐碎生活的常态,我们更在意物质世界的得失,对于情绪,要么掩饰,要么漠视。然而冲突和冲撞总会发生,石头是绕不开的,儿时受的伤,长大了换个样子继续咬噬自己的心。除非,我们能够靠自己疗愈。“内在小孩”的工作就在做这件事,遇到过不去的坎儿,定睛看一看,或可联结到小时候某个没被化解的事件,这时候,我们可以选择坐下来,和当时那个弱小无助的孩子聊聊天,抱抱他,看看他,这份关爱,能够把那团乌云驱散。
今天,我们并不是无缘无故来到了这里。过去发生的无数塑造了现在,童年和成年一线牵。与“内在小孩”对话,就我的理解,是对自己的关怀和容纳:对昔日那份痛苦的关怀,对当年那个脆弱小孩的疼惜。不去抱怨,也不悲哀地求救,如白大卫老师说,自己为自己的感受负责。我想,有耐心地对待自己的过往和今日,就是在真诚地爱自己,而这份自己给予自己的不拣选的爱,就是解药。
问:我看了您的书《你不是孤单一人》,关于什么是“内在小孩”,我可不可以这样理解,内在小孩是一个情绪集合体,是我们未曾意识到的情绪、感受和需求,是童年时未被爱护和接纳的部分?
白:嗯,我们不能说用意识到和没意识到来区分内在小孩。如果我们把人分成四个相对的维度:物质身体,情绪体,心智体和灵性体,那么内在小孩很大程度上就代表了情绪体,我们的情绪、感受、需要和行为模式都很像那个孩子。内在小孩跟过去有关系,因为我们现在的感受和行为模式是基于过去那个孩子,从过去带到了现在。
做个简单的练习:
假设我问,你最需要从父母那里得到最多的是什么?
有人是需要更多被看到,有人需要给到更大的空间,有的需要被重视,有的是需要被关心。
然后我又问:当你的父母在你正需要的时候,不能给你这些,你怎么办?
回答是:我假装我很好,或者我很乖,或者是我纠结,以及我叛逆,我取悦他们…
然后再一个问题:你最看重父母的优点分别是什么?你看到父母身上你不喜欢的特点是什么?
你会发现所有问题的答案都是基于过去的。我会被什么样的人更吸引,实际上就是源于父母身上好的特点。哪些品质是你会尽量避免或者伤害你最深的?实际上就是你成长过程中父母的某些伤害到你的特点。
你最想从伴侣那里得到的,跟你想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是一样的。你父母不给你这些东西你的感受,和你的伴侣不给你的感受也是一样的。透过这些我们能很快看到自己内在小孩的反应和模式。
简单说,内在小孩是我们的情绪层面,在心或者情绪层面我们都像个孩子。我经常和来上课的同学说,你们从外在的层面来看都非常成功,但从内在的层面来看,你们都在幼儿园,最多也就是小学阶段。这是真的。
有一个特别美的说法:我正在学习爱,在爱的层面我们大部分人都处在爬行阶段,摔倒了然后起来继续爬。
学习内在小孩就是开始对我们自己的感受负责,尝试着去疗愈创伤,给到这个孩子需要的。他需要被考虑、引导,需要鼓励,需要一个教练,而这个教练就是你自己。
问:我知道你有很多疗愈“内在小孩”的方法,如果要跟大家推荐一个最佳的疗愈情绪的方法,你会推荐哪一个?
白:当我们有很强的情绪反应时,尤其是内在的情绪,比如你脸上在笑,但内心却翻腾不已,可能有人只是说了一句很无心的话,但对你来说就像一把剑插在心口。通常来讲,我们会忽视它,或是希望有个神奇的剪子把这部分剪掉扔出去。但方法是相反的,我们应该去看见它,要问自己,这个部分把我带到了哪里?我什么时候开始了这样的反应?这个感受意味着什么?…这就是自我观察。尽量给这个感受提供一个爸爸/妈妈。就像自我对话一样,让你跟这个情绪有关联,而不是成为一个盲区。
给你举一个最近的例子。
我需要给我太太定一张从北京飞巴厘岛的机票,我在网上搜了一下发现没有直飞航班,只能转机,而转机最顺利的一个航班是亚航的。我就跟我太太说你要飞亚航的航班,我当时也没做什么解释。当我太太听见这句话的时候,就说你别那么抠门好不好。因为亚航的航班都很便宜。但这句话到我这里的时候,就像一支箭一样射中了我。“啊,你竟然说我抠门,我赚钱养家,你做全职太太,你还说我抠门……” 我那时非常愤怒,这些想法就冒了出来。其实我太太说那句话的时候非常轻松,也没指责我,但我意识到我非常生气。我就静下来想这个感受把我带到了哪里?我很快明白,我爸爸对钱非常在意,他把我养大的过程中一直有一个观念:如果他给我很多钱,我就会不在意钱,他一直教育我要很努力才能赚到钱。但他用的方式太极端了,太僵化了,所以我经常认为爸爸对我的方式是很吝啬的。他对我小气的时候,我感到没有被照顾好,没有被接受。
在理性层面我能理解父亲,但在情绪层面我感觉到不被关爱。所以,在我太太说我小气的时候,我很愤怒。愤怒之下是被拒绝的恐惧,我担心如果我太太认为我小气,她就会不爱我了。我看到了这些,我就对心里的小孩说,我知道你不小气,我知道你这么做不是从小气的角度来,其实你是在乎她的,我想告诉你的是,有时候小气,有时候大方,都是可以的。当我这么说的时候我就平静下来了。然后我用一种更加平静的方式跟我太太说,当你这么说的时候,我感到生气、愤怒,你这样说让我想到我爸爸……
如果不去自我观察,我们的情绪就会爆发出来,我可能就去反击她,指责她,那我们就会打起来。想像一下,如果她有一个被批评的“刻录”(编者注:心理记忆),我的指责就会激发她的那个创伤。这样我们就陷进去了。
问:我很同意你的说法,但不是每个人都有这能力,在事情发生的时候从情绪中停下来,然后做一些正确的行动。
白:是的,因为我们没有学过。我们学到的是忽略情绪,继续往前走,别生气,别害怕,别这样别那样,所以我们一直不懂我们的情绪。
举个例子,比如你是个孩子,你和邻居小孩一起玩儿,不巧,邻居小朋友拿走了你的玩具还把它弄坏了,你很生气,你甚至想打他。你的父母来了,指责你说干嘛那么生气,友谊更重要啊,玩具多得是。这是很普遍的一个例子。其实孩子感到生气是很正常的,父母可以这样反馈:我能理解你的生气,如果我在你的情况中我也会感觉到生气,这是很自然的。感觉永远不是错的,错的是在情绪中我们的行为。
我们常常把情绪当成了敌人,像是一种需要被避免的东西。父母总是让我们好好地,乖乖地,当我们生气的时候,他们就会说别这么生气,当我们悲伤的时候,他们觉得我们自怜,好像在用哭或者悲伤来控制他们,或是显得很弱小;当我们感受到恐惧的时候,我们似乎像懦夫一样。大人的说教让我们感到羞愧。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越轻松,孩子会更轻松。父母面对苦难和挑战时的反应,会很直接影响到孩子。这是我称之为“态度”的东西,态度的意思是我们如何面对和反应我们生活中遇到的事情。我们的反应比我们遇到的事情更重要。
问:我记得你说过,有本书做过一个调查,很多很有成就的人,都是童年遭遇过苦难的。问个很荒谬的问题,如果我们现在非常注重孩子的童年,他们都非常健康和快乐,他们长大后取得成就的可能性是否就小了呢?
白:这个要区分一下。无论是谁,我们内心都会渴求生命的意义,对爱,对成长的渴望……就像树的种子会渴望生长和扩展。即便是童年很快乐的孩子,内心仍有一种渴求。我们并不需要经历那么多苦难才会去扩展自己。生活是上上下下起起落落的,即便是我们称之为很快乐的孩子,他们也会遇到自己的危机:婚姻危机、财务危机、健康危机……
童年幸福的孩子们可能更多会在他们的创造力上成长,而不是在内心的恐惧上成长。创造力不仅仅意味着在艺术上,它涵盖各个方面,工作、家庭、关系等等。我现在的生活没那么多痛苦了,有一些,但不是很多,但我依然非常好奇要去学更多的东西,想要更多成长。
问:你从事心理学的学习和工作,很大原因是因为你小时候经历了父母离婚,内心受到了伤害和冲击吗?
白:一部分原因是这个。我的童年有一部分是非常受到祝福的,也有一部分是很痛苦的。那个很难的部分给了我这个动机,让我不断去探究。其实我父母都很喜欢心理学,尤其我妈妈,她有很多相关专业的朋友,他们也会跟我分享这些。
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就对生命非常好奇,我想这份好奇不光是在今生,也许前世就有这个部分,这份好奇像燃料一样在推动我。我曾经交往过一个女朋友,当时她也有一些生活上的痛苦,我很想帮她。我就去读我妈妈的那些书,带着想帮助她的意愿,我发现所有的老师都在倡导自我负责,你要先为自己负责起来。内在工作就是自己对自己下得了手。所以我意识到我应该在自己身上下功夫。当你自己有变化的时候,就会影响到别人。
问:你能描述一下,16岁的你的内在小孩,和现在你的内在小孩有哪些区别?
白:16岁时的我的内在小孩,觉得自己丑、会害羞、非常害怕、悲伤,但是现在,很甜美,是扩张的,看到了更多的真相,感到非常被爱,沐浴在爱当中,其实“大卫”的希伯来语意思就是“被爱”。我的爸爸妈妈、妻子、学生、我的老师、我的同事都很爱我,有的时候像嗑药了的那种爱。
内在小孩的工作不仅仅是释放情绪,另一部分是教育,我们要给孩子讲解真相。一个悲伤自卑的孩子可能觉得自己很丑,觉得自己不够好,你要给他解释,告诉他,你有那么多力量,还有很多潜能,你是生命的孩子,父母只是把你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照顾你的生活,他们不应该给你贴上那么多标签。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奇迹,我们的身体是很了不起的,懂得我们是生命的孩子,我们就会越来越爱自己。
问:如果我们试图与自己的内在小孩对话,几次后发现并没有效果,就很容易放弃,有什么办法能坚持做这个内在工作呢?
白:我很诚恳地说,我们都需要被引导。如果我们自己做,很容易放弃,很难转化和超越。你需要被引导、被鼓励,通过书籍,老师,或者曾经探索过这个领域工作的人。不光是我,任何很真诚地做过内在工作的老师都可以提供帮助。
问:有个朋友想提个问题,她说生活中有很多人爱她,但她仍旧觉得不被爱,她很不快乐。这是怎么回事?
白:有些信念来自她成长的过程,这些信念深深地在潜意识的海洋里。
我有一个朋友,他有一个信念是说,钱多了不是好事,他总是对我说,我没有认识一个有钱的人是好人。这是一个非常受限制的想法,他也总是会遇到财务上的问题,没有钱。他一直重复抱怨说他的工作不好,钱不多,但他没看到这个关系,他的那个潜意识阻碍了他,就像河流上的那些闸门,它可以关上,也可以打开。
我们有很多东西需要探索,我觉得,内在工作就像一个拼图,内在小孩是其中的中心板块。有了这一片,你会慢慢地把其它的也拼上去,尽管你的拼图不完整,你也会想到一个图景,你会知道那是什么了。
问:你说到内在小孩,也说到了真我,它们的区别是什么?
白:内在小孩是我们人格中的一部分,人格有不同的部分,这些部分需要被整合,从极端走向平衡,让自己更轻松,把负担放下。人格把真我盖住了。人们说个性和人格就像衣服,如果你的衣服很厚,像盔甲一样,那你就感受不到你的真我了。所以我们需要让我们的人格更轻盈,这样真我的光就会发散出来。
真我很难用语言表达。真我可以说是清明、智慧、觉知,是一个纯粹的注意力,这只是些称谓,真我就是那个点,是在你整个生命当中都在扩展的那个点。看看自然界,也总是有一个点,围绕这一点扩展,通常来讲它是一个螺旋式的。所有的事物都是如此。
像人的成长,在刚形成胚胎的时候,先长脊柱,然后长大脑,从那儿开始扩展身体,所有事情都是从一点往大扩张,那个点就是真我。你通过那个点和整个宇宙联接,你就是宇宙的中心,这就是人纯粹的精华和品质,这个本质不会受限制,不会增加,不会受损。不管我们童年经历了什么,它都不会受到影响,受到影响的是我们的人格。就像钢琴,真我就是那个旋律,我们的工作不是要去修改旋律,而是要把钢琴调好,这是在人格层面做工作。
问:你走过了很多地方,遇到了很多人,听到和看到了形形色色的人的生活故事,想问,现在的你是更加乐观了还是更加悲观了?
白:啊,这是个很有趣的问题。我自然的状态是乐观的,有时候甚至过度乐观。但在我看来,也要现实一点。如果你看到事实了,你才能说是乐观还是悲观。我认为在本质层面的那个我是非常乐观的。
所有的灵性导师从来都是带来好消息,都鼓励我们向内看,他们不会说:别往那儿看,那不值得,只会看到痛苦。他们全都鼓励我们这样做,他们把自己的生命用在了回答我们的问题上,找到一些方法鼓励我们的真我觉醒。但,真我是乐观的,可是对“小我”要现实一些。我们越关注小我,小我就会越狡猾,小我有很多面向和陷阱,这个路径非常危险,充满了障碍,遮掩了我们需要看的东西。这也不是悲观,只是要务实一点。
我把灵性成长的道路看成一个长期的过程,如果你真诚地做内在工作,你一定会改善和提升你的生活。从这一世到另一世,你带不走知识,也带不走那些外在的财富,但内在的成熟度会一直伴随你。
所以,要说生活上发生一些转变,对此我是很乐观的,但要说在灵性层面达到非常高的水平,我并不是悲观,我只是不会过于天真。很多老师都是在某些方面很成熟,但在另一些地方特别不成熟,要整合这些并不是那么容易。
问:你说的“整合”具体是指什么?
白:整合的意思是说你所有的部分都成熟起来,没有盲点。所说和所做是一致的。通过自我观察,我们观察到的越多,我们幼稚的层面会越少。灵性的道路是长期的,需要勇气的一条路。
附:白大卫老师简介
西班牙心灵成长导师,临床心理学,毕业于西班牙圣地亚哥大学,和马德里完形心理治疗学校。在圣地亚哥大学从事过临床心理的研究工作。15岁走上心理学研究之路。西班牙心理医生专业协会(COPG)的成员。他擅长于“内在小孩”心理治疗,并热衷于将东方文化传统融入西方心理学范畴。
李俐、杨树对本文亦有贡献,感谢他们的工作。
鸣谢:生命泉教育机构
生命是一场创意之旅
共享生命之美|滋养内心的力量
保持独立精神|对自由一探究竟
合作 | 投稿 | 交流
邮箱:hellen169@126.com
— 浮华世界的一剂清凉 —